周一(12月11日)亚洲时段,国际现货黄金现于1250美元关口附近震荡交投。上周五(12月8日),由于美国11月非农数据表现颇为靓丽,且市场预期美联储本周三将如期加息25个基点,提振美元走强,金价徘徊在四个月低位之上,盘中最高上探1252美元,但仍录得5月以来最大周线跌幅。
截止北京时间14:20,国际现货黄金报1250.08美元/盎司,涨幅0.18%。
非农超级周刚刚过去,本周金融市场又将迎来一个“超级周”!央行方面,美联储、欧洲央行、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这四家主要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,其中美联储很可能再次祭出加息举措,投资者也将寻找2018年政策线索;经济数据方面,本周投资者将迎来美国零售销售和美国CPI这两枚“数据炸弹”,鉴于这两个“超级数据”一贯的巨大影响,可能会引发市场巨震!
美联储等四大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
本周三美联储将迎来货币政策决议,美联储几乎肯定会进行今年的第三次加息,而市场早就消化了这一预期。此次,美联储还将公布对通胀、就业、经济增长和利率的预测。
此次投资者将从中寻找有关2018年动向的线索。投资者将聚焦会后声明的任何细微的语义变化、经济预测变动或是耶伦的语气变化。
目前,美联储预计将在2018年再加息三次。他们是否会坚持自己的立场?市场对此表示怀疑。
低通胀在今年一直令美联储官员感到头疼,人们猜测美联储将无法像预期的那样在2018年加息三次。
还有一个因素是市场仍然无法定价的,那就是美联储候任主席鲍威尔。
本周政策会议将是耶伦主席的最后一次现场会议,鲍威尔将于明年2月开始领导这一会议。尽管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预计他将遵循同样的路线,但这肯定会加剧美联储的不确定性。
摩根士丹利(MorganStanley)经济学家EllenZentner在12月6日发布报告中称,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(FOMC)势必会在今年12月13日的会议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.25%-1.5%,之后可能维持对2018年三次加息、2019年两次和2020年一次加息的中值预期。
欧洲央行将于周四举行会议,但预计行长德拉基及其同僚不会带来任何新鲜举措,此前他们启动了温和的削减量化宽松政策,将每月债券购买减少一半,但将时间延长。
欧洲央行将在1月将其债券购买规模减半至每月300亿欧元,该计划将持续至2018年9月。欧洲央行本周还将公布新的通胀和增长预测。
下调通胀预期可能会削弱欧元,而德拉基也可能加入打压欧元行列。不过,假如他谈到在9月后结束量化宽松,欧元可能会大幅上涨,但这种可能性不大,欧洲央行可以等到6月左右再做出这样的声明。
英国央行本周四也将公布利率决议,在11月份加息之后,12月份将给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(MPC)一个机会来评估状况。外界预计英国央行本周将维持政策不变。
在11月的“超级星期四”会议上,英国央行将利率调高至0.50%,理由是通胀上升。不过,这是一次“鸽派加息”:他们预计3年内加息幅度将仅为两次。所以,此次料将按兵不动。
彭博调查的20位经济学家中有19位预计,九名MPC委员本周将一致同意维持利率在0.5%不变。这将与上个月投票结果形成鲜明对比,当时MPC7人赞成加息,两人投票反对。如果本月会议像经济学家所料那样,将是所有MPC委员从2月份以来首次都持同样立场。
此外,在周四瑞士央行同样将公布政策决议,外界普遍预计该央行将维持利率不变,这可能会促使瑞郎走强。分析师指出,瑞士央行可能会重申会偶尔外汇干预政策,以使得汇率保持在低位。
美国零售销售和CPI
除了四大央行决议,本周投资者也将迎来两份重磅经济数据——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与美国零售销售数据,投资者将根据数据表现来研判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状况。
彭博撰文称,本周的美国通胀数据也可能激发市场活跃度,周四零售销售可能使投资者能够提前洞察假日购物趋势。
在周三美联储做出决定前几个小时,美国11月CPI将出炉。投资者将了解通胀是否依然低迷,以及其是否是“暂时性”的。
美国通胀迟滞一直是美联储的烦恼,联储一直对就业市场改善,但物价压力仍然偏低感到困惑。
分析师指出,尽管12月加息几乎板上钉钉,但CPI数据可能为2018年货币政策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线索。
如果通胀保持温和,2018年三次加息的前景可能会改变。
接受外媒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显示,美国11月季调后CPI月率料上升0.4%,升幅高于上月的0.1%;11月核心CPI月率料上升0.2%,升幅与上月相同。
周四金融市场还将迎来美国零售销售数据。美国消费者是经济的关键。10月零售销售增长0.2%,核心销售增长0.1%,与预期相比结果喜忧参半。
本周将公布11月份零售销售数据,其中包括“黑五”的销售数据。销售额会大幅增长吗?
接受外媒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期中值显示,美国11月零售销售月率料上升0.3%,核心零售销售月率料上升0.7%。
由于美联储强调利率决定将取决于经济数据,而消费支出占美国经济产出的70%左右,美国零售销售数据经常在金融市场掀起“惊涛巨浪”,因此被称为“恐怖数据”。